介绍语:苏伟,特区变迁记录者、地球极限探索者、深港人文守护者。以记者之笔镌刻城市年轮,以行者之足丈量地球三极,以公益之心守护生态民族纽带。其三十载“破”与“立”的人生轨迹,成为深圳“敢闯敢试、海纳百川”精神的鲜活史诗,诠释了个体与城市共成长的壮阔逻辑。苏伟参与了深圳之窗“我的深圳我的城”网络故事征集活动予以投稿,如果你也想投稿,欢迎把你的故事讲给我们听!邮箱:3659477995@qq.com
深圳教会我的是一种精神——敢破敢立、海纳百川。
来深圳前,他是党校里年轻有为、受人敬仰的副处长;来深圳后,他是从“负”做起,打破重来的“三无”人员(无职称、无住房、无人脉)。
你若问他这一趟携妻女南下的奔波旅途值不值?他一定会笑着眯上眼,说出那句印在骨子里的话:“来了就是深圳人!值!”
1983年,23岁的苏伟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,分配到党校任教。凭借严谨治学和踏实肯干,苏伟很快从讲师晋升为副处长,分到了单位房,成为邻里眼中捧着铁饭碗、前途光明的体面人。
命运的转折始于1992年。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吹到东北,苏伟随党校调研团首次来到深圳。90年代初的深圳,是改革开放的沸腾热土:地王大厦的钢架刺破天空,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,国贸中心的楼宇耸入云端。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扑面而来。
90年代的福田中心区 VS 今天的福田中心区
图源:澎湃新闻
他看到了追逐春光的人们奔跑在1992年的深圳,穿过工地飞扬的尘土,爆破炸石的雷鸣回响在耳畔。“深圳人走路带风,眼里有光,连空气里都是自由蓬勃的味道。”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蓬勃的野心像潮水一般涌上苏伟的心头,久久回荡。
回到吉林后,他常盯着窗外的积雪发呆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而破冰三尺,则需一念之勇。一个念头在心中埋下:“南下!”然而女儿年幼,此刻拖家带口动身南下,时机尚未成熟。
1995年1月,正值党校寒假,苏伟知道时机到了,便毅然辞掉工作,放下过往,即刻动身。
辞去铁饭碗有多果断,在深圳重新开始就有多艰难。初到深圳,现实便给了他当头一棒。36岁的年龄,在内地体制内尚属年轻,在深圳却撞上了无形的“铜墙铁壁”。没有人脉、没有资源,他成了真正的“三无”人员。在这个喊着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口号的城市,真是“人人来了都得从头来”。
于是,他不得不曲线救国,通过“调干”考试,将组织关系调到深圳光彩事业促进会,从普通科员开始做起。人们说深圳从零开始,苏伟却是从“负数”起步。
真正的转机发生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,凭借党员身份与党校十二年教学背景,苏伟被推荐至《香港商报》,成为一名记者,从此投身时代洪流。
媒体人的淬炼始于最粗粝的现场。香港回归夜,暴雨如注,苏伟在皇岗口岸拍摄驻港部队进驻,相机被雨水浸透,胶卷报废。历史性时刻在眼前展开,他却无法用镜头捕捉。那一刻他立下誓言:“要用文字弥补镜头的遗憾!”
此后三十年,他的笔尖始终追逐着时代脉搏。1998年北京两会,他以港澳记者身份在人民大会堂前排落座,朱镕基总理的音容笑貌如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;他独家专访了时任深圳市市长李子彬,敏锐捕捉到“腾笼换鸟”的战略先声;他见证了高交会上“科技凤凰”振翅的初啼,笔下“深港要成‘姊妹’”的预见性报道,引得港商攥着剪报来深考察...
来源:今日热点网
从记者到特刊部副主任,他笔下3000余篇报道堆叠成特区发展的年轮。“新闻是历史的草稿,记者是未来的考古学家”——这句箴言凝结着他从教师到传媒人的精神涅槃。
女儿苏迪常说:“父亲教会我两件事:一是对工作要有新闻人的敏锐;二是对生活要有旅行者的热忱。”半生媒体生涯,苏伟一半时间在路上。退休后,褪下媒体战袍,苏伟的人生下半场,以“行者”之姿开启更壮阔的征程。
花甲之年,苏伟完成了令人惊叹的“登峰造极”——与两位不同民族的好友结伴,三年间勇闯地球“三极”(南极、北极、珠穆朗玛峰)。他们穿越惊涛骇浪登陆南极,在“海上坟墓”合恩角留下足迹;驰骋北极圈,于格陵兰岛亲历自然的无常;最终远眺珠穆朗玛峰,完成对生命极限的致敬。
行走五十余国,他视旅行为“从世界看中国的显微镜,也是从中国看世界的望远镜”,更让他意识到“唯有心怀敬畏,方能与万物共生”。
苏伟56岁生日登上中国南极长城科考站
2024年苏伟代表媒体在西藏山南采风会上发言
环球之旅开阔了胸襟,更深化了他对深圳的赤子之情。他义不容辞担起深圳红树林基金会监事职责,深入湿地调研,推动环境教育,为保护红树林奔走疾呼,成为坚定的“海岸卫士”。凭借深厚文化洞察力,他投身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,参与策划《湾区文化密码》等项目,更策划并带队“文旅商援藏行”,在雪域高原促成“大湾区与雪域对话”,搭建深藏交流桥梁。作为深圳市及福田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核心成员,他持续讲述在深少数民族的奋斗故事,传播“民族一家亲”理念,让团结之花在实践中绽放。
苏伟以多重身份和切实行动,始终诠释着一位“老深圳人”对这座城市的深情与担当。
如今,苏伟一家四代都扎根深圳。九十多岁的老外婆是家里的“宝贝”,会绘声绘色地给重外孙子们讲述老家东北的雪景,高英忙碌地张罗着年夜饭,苏伟则向女儿讲述着红树林的生态故事。一生所求,尽在这幅四世同堂的画面里。苏伟视此为最珍贵的“人生奖章”。
“你在前面开疆拓土,我在后方稳舵护航。”妻子高英永远是苏伟远征的底气。1985年结发,1995年她毅然辞去上市公司职务,带着五岁幼女随他南下。高英用四十年柔韧的智慧,在东北寒冬里为孩子密密缝织,于深圳酷暑中为老人默默守护,为丈夫搭起稳稳的追梦阶梯。如今女儿苏迪也传承了父亲“对工作的敏锐与对生活的热忱”,成为一名优秀公务员。
苏伟常感叹:“好女人旺三代,是家族的根脉,她让我们的根系深扎大地,枝叶伸向天空。没有高英的陪伴,我走不出这么远的路。”
苏伟与妻子高英
从1995年木棉花开的春天至今,三十年光阴流转。那个走下绿皮火车的追梦青年,鬓角已染霜华,眼中光芒却依旧灼灼如少年。如今的他依然奔忙:策划大湾区文旅项目,为守护红树林湿地疾呼,筹备新的旅行随笔……
也会在清晨与妻子携手漫步莲花山,木棉絮如雪飘落,恍若当年。站在山顶凭栏远眺,昔日镜头里的荒芜工地早已化作摩天楼群。在这日新月异的繁华之下,他心中最珍视的,仍是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“底色”——那种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的磅礴气度与包容胸襟。
“深圳啊,它从不问你来处,只问你是否愿意与它一同奔跑、创造。它教会我的永远是一种精神——敢破敢立、海纳百川。”他目光深邃,仿佛能穿透鳞次栉比的楼宇,看到城市的精神内核。
他从冰天雪地走向春暖花开,从书斋讲台投身时代洪流,从记录特区到对话文明......如今苏伟的旅程仍在继续,他与深圳的联结日益加深,步履不停,心火不熄。
今日互动话题
看到这里,你是否已经积攒了千言万语想与窗妹、与深圳诉说呢?
这一次,我们郑重向每一位与深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朋友发出诚挚邀约。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,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指导自媒体“深圳之窗”策划开展2025年“我的深圳我的城”网络故事征集活动,面向全社会征集个人与深圳的故事,广泛挖掘最真实、鲜活、富有生活质感的素材。
欢迎每一位与深圳有故事的您快快找窗妹报名。邮箱:3659477995@qq.com;征集格式包含主题方向、关键词、1500字内容梗概、与内容相关的图片、故事提供者姓名及联系信息。
金斧子配资-金斧子配资官网-最大线上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专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